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4-06-22 15:32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突出地表现为出生质量与人格特征、自我意识高涨与心智仍不成熟,这些属于内因;属于外因的则有父母关系与教养方式、应试教育与学习压力、校园欺凌与网络成瘾等。为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优生优育,因材施教;提升家长素质,建设和睦家庭;切实发展素质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净化社会空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医心理学的优势。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我们熟悉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这是一般的概括和划分。我们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仅仅停留在对影响因素的一般概括和划分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具体因素,进而为解决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对策。


图片

心理健康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健康,人们传统的概念就是机体正常,没有疾病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不同的学者或文献对心理健康作出的定义并不完全一样。《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指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以下简称为“《指导意见》”)这是目前国内对心理健康完整的定义。
2.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心理健康界的共识,我们可以把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归纳为八个方面:(1)智力正常;(2)有安全感;(3)情绪稳定;(4)自我意识正确;(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能力良好;(7)睡眠正常;(8)行为表现与年龄协调一致。以上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则有其明显的青少年阶段特征,如健全的心理自控能力和耐受能力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普遍化和严重化趋势
总体而言,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低龄化、普遍化和严重化的趋势。2019年新冠疫情后,18岁以下心理问题患者明显增加。同时,不同症状的高峰反应期也有所不同,大概在8岁到10岁,孩子们的注意缺陷波动达到高峰;大概在10岁到11岁,焦虑症达到顶峰;而大概在15岁,也就是初三、高一的学生中抑郁症的发生率最高。中学生中抑郁症发生率高以及重度抑郁风险增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抑郁风险突出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4.0%的青少年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10.8%的青少年属于轻度抑郁风险群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抑郁检出率达17.9%。《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证实,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0.9-12.5%。《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仍显示同样的升高趋势。只是与2020年相比,在初中生中,三个年级的抑郁风险检出率均有所下降。不过,这只是升高趋势中的一种波动,并没有改变整个升高的趋势。以上数据表明,青少年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主体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心,更应该受到各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3.西部、农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低
以抑郁风险的比例为例,西部地区青少年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于东部和中部。西部地区存在轻度抑郁风险和重度抑郁风险的比例分别为13.8%和4.8%,总体上抑郁风险检出率达到18.6%,高出东部地区总体上抑郁风险检出率(14.9%)3.7个百分点,高于中部地区总体上抑郁风险检出率(13.8%)4.8个百分点。
同样以抑郁风险的比例为例,农村户口的青少年中存在轻度抑郁风险和重度抑郁风险的比例分别为11.1%和3.9%,总体上抑郁风险检出率为 15.0%,比城镇户口的青少年中总体上抑郁风险检出率(14.6%)高0.4个百分点。
以上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别明显与经济和教育的差距相吻合,反映出环境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图片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类

“影响”作为动词时,其含义是“对他人或周围事物起作用”。既然是“起作用”,就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比如网络,它并不是绝对地一定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危害,如果中学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确而适度地使用网络,他就会化消极为积极。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时,要注意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
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分类,目前一些论文、专著或教科书大多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每一因素之下又分若干个具体的因素。其实,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上述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属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即外因。笔者认为,按内外因标准划分,把它们共同纳入环境这个外因更恰当。这样我们可以提纲挈领地从顶层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内因(个体因素)和外因(环境因素)。
(二)当前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不同的特征,有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时代产物、地域的产物。因此,我们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时要十分注意时空条件的变化,遵循而不拘泥于一般的分类“公式”,要从现实出发把研究重点放在当下突出的热点因素。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突出地表现为出生质量与人格特征、自我意识高涨与心智仍不成熟,这些属于内因;属于外因的则有家庭关系与教养方式、应试教育与学习压力、校园欺凌与网络成瘾等。
1.出生质量与人格特征
(1)个体的出生质量。人是身心兼备的整体,即所谓“形神合一”。个体的出生质量不但影响着个体的生理,也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功能的发展以及将来的心理健康。目前儿童中常见的多动症、孤独症等多与出生质量有关。但是,个体出生质量本身却是受其父母的生理、行为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的。由于生活、学习、工作等压力的影响,许多父母孕前处于亚健康状态;由于道德观念、文化知识、避孕方式等多种原因母亲有多次流产史,身体已受到损害;由于爱美母亲过度减肥造成营养不良;由于不愿承受分娩的痛苦或是医院为了效益多做手术,越来越多的产妇或医院选择剖腹产;有的母亲孕期情绪不佳、患病服药、吸烟酗酒或分娩异常等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出生质量。
(2)个体的人格特征。一般来说,人格主要由气质和性格组成。气质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天赋性,它对人的一生具有长远的影响。目前,人们常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黏液质这四种类型来分析一个人的气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是气质的两端。就气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来说,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人,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人,容易形成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临床观察还发现,典型胆汁质和典型抑郁质的人易患精神病。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就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来说,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消极落后的性格特点,则会阻碍人的正常交往,容易造成人格障碍和身心疾病。中学阶段,学生由于身心变化加快、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性格的偏差,如叛逆、依赖、自控能力差、受挫能力差等,而这些偏差也容易带来新的心理问题。目前,虽然三孩生育政策已经实施,但中学生中独生子女仍为多数。独生子女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其中相当一部分具有突出的“独”的性格缺陷,如唯我独尊、一意孤行、独处独食、铺张浪费等,同时又缺乏独立性。这些独生子女往往期望过高,一旦所愿不遂,极易陷入抑郁之中。
2.父母关系与教养方式
(1)父母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夫妻感情越来越脆弱,离婚率不断攀升,单亲家庭增多。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心灵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父母从不和到离婚的过程会直接影响子女的情感和行为,使他们焦虑、自卑或产生抑郁症状。父母离婚的结果会使子女对家庭产生一种背离感,对父母、他人、集体以及社会都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出现情感弱化。长期异地分居,夫妻感情陪受到影响,准单亲家庭悄悄形成。异地分居会造成家庭的分散,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子女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这种家庭的孩子极易产生情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出现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偏差,为日后健康成长留下隐患。
(2)教养方式
据观察,城市的父母在学业方面对子女的期望较高,要求严格,一般采取权威型或专制型教养方式,但同时在生活消费上又采取民主型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因此,城市的子女在生活上是“王子”“公主”,在学业上又是“奴隶”。农村家庭的父母总体上对子女采取民主型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因此,农村的子女在学业上总体压力不大。不过现实中相当多的农村父母外出打工,造就了不少的“无父母家庭”或“单亲家庭”,亲子教育严重缺失。总之,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子女,其身心发展状况也不一样。
3.应试教育与学习压力
面对应试教育中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学习压力大。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实施后多数中小学生的负担有所减轻。但是,“双减”政策所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高中学生不在义务教育阶段,因此也不在“双减”之列。他们学习压力仍然很大。研究表明,高中学生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高中阶段也就成为青少年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
4.校园欺凌与网络成瘾
(1)校园欺凌。近些年来,中学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影响大,引起社会各界重视。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这是对校园欺凌完整的定义,它说明校园欺凌不但能造成身体伤害或财产损失,也能造成精神损害,影响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严重者造成被欺凌者轻生。
(2)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既是心理健康受影响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损害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互联网是科技现代化的产物,它的触角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影响着每一个网民,包括广大的中学生。当前,中学生网络成瘾较为严重,引起多方面的重视。研究表明,中学生网络成瘾存在突出的抑郁情绪和人际关系敏感。过度的网上活动造成过度兴奋和能量的过度释放,一旦停止上网则难以控制,对劝导者充满敌意。
5.自我意识高涨与心智仍不成熟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虽然其自我意识高涨但仍不完善,虽然其心智已经成长但仍不成熟,在个性上主观偏执是其自我意识高涨的主要表现之一。尤其是独生子女,自出生起就是家庭的中心人物,全天候受到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过着“小皇帝”的日子。他们较非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错觉,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过度自我评价,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有的甚至产生偏激心理。然而他们又很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又容易产生挫败感;一些中学生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主观片面且反复无常,然而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又异常敏感,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

图片

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优生优育,因材施教

1.重视优生。个体的出生质量影响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但出生质量的高低是由父母决定的。为确保孩子的出生质量,父母应该重视优生。除了医学技术方面的具体要求外,父母应做出自己的主观努力以确保孩子的出生质量。一是保证孕前身体健康。父母的身体好比土地与种子,土地与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庄稼的质量。因此,父母要想生育高质量的孩子,就要从饮食、起居、锻炼等方面把自己的身体调整至最佳状态。二是保证孕前孕期情绪平稳。孕妇心理因素对胎儿是有影响的。孕妇严重的精神刺激或过度紧张的情绪可能会导致流产和早产,甚至死胎和畸胎。三是非必要不选择剖腹产,尽量自然分娩。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之子,自然分娩这实属自然,它有利于新生儿的出生质量,一是利于新生儿出生后迅速建立正常呼吸,减少窒息发生率;二是使新生儿具有更强的抵抗力,减少新生儿出生后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三是可促进大脑及前庭功能发育,对新生儿今后运动及良好性格的形成均有好处。
2.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既是教学的一项重要方法,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笔者认为,因材施教要从学生个体气质差异开始,因为人与人最初的不同就是天赋的不同。据此,教师和父母应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方法,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多血质”的学生性情活泼,容易兴奋,好奇但易见异思迁;喜交朋友,但深交不多;脾气来的快走的也快。对此类型的学生我们要注意培养他们的稳重性、耐力和毅力。“胆汁质”的学生勇敢、爽朗、有进取心,但也伴随着粗心、粗暴等缺点。不时地给他们一些挫折教育,让他们吸取教训,可以使他们在不断总结中进步。“粘液质”的学生容易形成稳重、坚毅、实干的学习品质,但也容易变得冷淡、固执、拖拉;积极主动性不强,不爱与人交往。可以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他们多运动,多交往。“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出现多疑、怯懦、孤僻和缺乏自信心等缺点。也鼓励他们多与人交往,多给他们创造笑口常开的机会。总之,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也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的“纠偏”,避免学生各自的气质走向极端。
(二)提升家长素质,建设和睦家庭

家庭是学生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虽然中学生已经告别儿童阶段,不象儿时那样时时刻刻受着父母最直接的影响,但他们毕竟没有成人,还没有脱离原生家庭。即便是成人并脱离了原生家庭,其身上无不保留着原生家庭的烙印。这说明,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对其心理的影响。据观察,相当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家长有关。因此,提升家长素质,建设和睦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首先要提升文化素质。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往往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呵斥打骂,使孩子无所适从;缺乏以身作则,对孩子不管不问,自己沉溺于吃喝玩乐之中;或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要求。这些低素质的表现非常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其次要提升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当下离婚率居高不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涉及道德问题的不在少数。父母离婚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家庭的破裂。如果孩子知道父母离婚是因为某一方的出轨,其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产生心理阴影,沮丧、怨恨、烦恼和自卑等随之而来。再次要提升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父母如果情绪消极心理失调,难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异常,感染着孩子,致使孩子产生烦恼、焦躁、恐惧、压抑等不良情绪。
(三)切实发展素质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素质教育从提出之日起至今已有几十年光景,但是在教育实践中由于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偏向于应试教育和应试学习,因此,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面,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系统论的观点看,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真正地实行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是空谈,学生的应试压力尤其是高中生的应试压力就依然存在。我们要站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切实发展素质教育,重视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维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
1.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具备应有心理健康素养。何为心理健康素养?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和家长一旦具备了应有的心理健康素养,他们就能自觉地利用各自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识别心理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辅导或转介。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家长可以加强亲子沟通,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所以,应该把提高心理健康素养作为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的目标之一。
2.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专业的专职教师队伍。2012年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到了今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仍在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师,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说明,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至今还在进行之中,其进度之缓、效果之微可以想象。现在的基本情况是,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不足,有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只是一个摆设,目的是为了应付检查。由于心理健康教师的发展定位不清,他们在面临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方面的问题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应该尽快从岗位配置、专业培训、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入手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一支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
3.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预防与干预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关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树立理想信念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树立理想信念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理想信念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往往很少有心理冲突,即便是遇到心理冲突,也会以大局为重,果断地做出选择。因此,我们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建议,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制度化管理,将其纳入学校工作刚性考核,改变其可有可无,常被挤对的命运。除大型专题课外,保证每周有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其列入班级课程表。
除做好教育、预防工作外,我们还要增强干预意识,主动排查并主动干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笔者建议,心理辅导室教师“走出”辅导室,主动辅导有需要但不自觉或不愿接受辅导的学生。表面上看,这似乎违背了一般的心理咨询的来访者自愿原则。实际上,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相比是有区别的。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咨访关系不是单纯的咨访关系,换句话说,除了咨访关系还有一层师生关系。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要主动地帮助学生。其次,中学生还处于未成年阶段,是监护的对象,在家由家长监护,在学校就应该由教师监护。如果套用社会上心理咨询的规矩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学生在未成年阶段心智仍不成熟,自我意识、决策能力都不如成年人,我们不应以成年的标准要求他们。当然,这里讲的主动干预并不是说要“强买强卖”,而是要求教师艺术地,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与教师建立起“咨访关系”。
(四)净化社会空气优,化社会心理服务

几十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社会风气却令人担忧,不良的社会风气犹如被雾霾污染的大气,无孔不入地危害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必须从净化社会空气入手,给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铲除腐败与“黄赌毒”
腐败的危害是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在社会、教育层面,腐败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长不良社会风气。人民群众对腐败早已痛恶欲绝。“黄赌毒”也必将扭曲人们的价值观,败坏社会风气,引发各种犯罪,祸害家庭,威胁社会安定。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在学校接受着正面教育,充满正能量。不良的社会风气会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损害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腐败与“黄赌毒”都是社会的毒瘤,必须铲除。
2.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传谋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并在大众生活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双刃剑”特性十分突出,其正面作用自不必多说,它的负面作用能助长不良社会风气。对于中学生而言,大众传谋加强了他们与外部环境的联系,缩短了他们与成年人的距离。但由于心智还不够成熟,他们在接受大量社会信息时并不具备应有的判断能力,对传媒中一些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内容容易简单地接受或模仿,如早恋、盲目攀比、疯狂追星、校园欺凌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的发展。在大众传媒中,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除上述影响外,互联网极易使中学生网络成瘾。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势在必行,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传播内容,使其为广大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一方面要果断地依法取缔不法传媒。
3.优化社会心理服务
优化社会心理服务是《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说净化社会空气是从宏观上为中学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大环境,那么,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则是通过多部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普惠性、体系性和可及性。笔者建议,在加强心理咨询、专科门诊、心理服务平台、热线等建设的同时,探索一条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范畴的道路。这是其一。其二,当下心理咨询“市场”又乱象丛生,形势不容乐观。建议从实际出发严格规范心理咨询“市场”,避免求助者受到二次伤害。
(五)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医心理学的优势

中医心理学正式诞生于1985年,虽然历史不长,但其理论蕴含于古代哲学及传统的中医理论之中,自《内经》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医心理学在维护人们心理健康的实践中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二是以“六论”为内容的理论基础,三是辨证论治。中医的疗法独具特色,且形式多种多样,有意疗法、气功疗法、中医音乐疗法、针灸疗法和中药疗法等。这些疗法与西医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疗效确切但副作用少。因此,中医心理学疗法是许多长期服用西药以维持“正常状态”的患者在忍受不了其副作用的情况下的最佳选择。有的患者通过中医心理治疗彻底痊愈,超乎想象。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实证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这说明,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前,中医药知识正在走进中小学教材,广大师生将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医药知识和中医心理学,这必将有利于护航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https://baike.baidu.com/item/
[2]张彦云孙淑荣佟秀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2015.
[3]王瑶.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2015.
[4]傅小兰张侃主偏.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5]陈丹,权治行,艾梦瑶,宗春山,许建农.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年第28卷第9期.
[6]张荣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 2022年8月第8卷第16期.
[7]金斯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与疏导方法分析[J].现代交际2021 年5期.
[8]张荣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2年8月第8卷第16期.
[9]陈丹,权治行,艾梦瑶,宗春山,许建农.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年第28卷第9期.
[10]金斯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与疏导方法分析[J].现代交际·2021 年5期.
[11]张振峰,林霞,邓美荣,马丽娜,安秀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23年4月第22卷第2期 .
[12] 肖 培.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6日第09 版)
[13]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57361.htm
[14]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https://www.gov.cn/xinwen/2017-01/24/content_5162861.htm#1
[15]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moe_1789/201712/t20171226_322701.html
[1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17]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 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卫疾控发〔2019〕63)号.https://www.gov.cn/xinwen/2019-12/27/content_5464437.htm
[18]祝 宇.素质教育四十年溯源与探究[J].中小学校长2023年第八期
[19]董婷婷.校园欺凌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预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20年.
[20]林晓浩.浅谈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7期(总第728期)
[21]兰文凤,梁渊,刘佳.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及其亲子关系的差异探析.2023年9月上半月刊(总第 194 期)
[22]刘红宁,申寻兵.中医心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M]2019年9月第一版.